?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规划计划

凉山州农牧局2014年工作总结暨2015年目标打算


来源: 时间:2015年07月31日 点击率:打印】【关闭
  2014年,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农业厅的关心支持下,全州各级农牧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全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奋进,有效克服了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一、农牧业经济运行良好
  ——粮油生产稳步发展。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96万亩,预计总产208.1万吨,较上年增加1.05万吨,增幅0.51%(其中:马铃薯播种面积226.7万亩、产量70.3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5.5万亩、2.2万吨)。油菜播种面积28万亩,比上年减1.48万亩,总产3.78万吨,比上年减少996吨(油菜面积、产量减少的原因,一是因为今年会东等油菜重点县取消油菜种子补贴,农民种植积极性降低;二是因为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导致油菜面积减少)。
  ——经济作物增产增收。2014年全州经济作物(不含烤烟和蚕桑)总面积达到215万亩,较上年增5万亩,增幅2.3%;总产383万吨,较上年增24万吨,增幅6.68%(其中:水果产量116万吨,超州下达任务5万吨,蔬菜产量256万吨,超州下达目标任务8万吨);经济作物总产值84.3亿元,较上年增10亿元,增幅13.45%,为农民纯收入增加贡献152.9元。全州新建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10个,超省下达任务2个;围绕设施蔬菜示范项目新建大棚2000亩、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6个,全面推行双膜架式、稻菜轮作和统育统供模式;完成省千亿示范工程建设任务和农业部果菜茶标准园示范建设任务,完成收购场坝1000㎡、晾棚500㎡和排灌溉沟渠2200米建设任务。
  ——畜牧生产指标不断递增,市场稳定。全州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5.25万吨、2.72万吨、4.57万吨,同比增长1.6%、3.5%、4.1%;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100.8%、101.5%、100%。猪、牛、羊、禽存栏400.09万头,136.11万头,539.54万只,1335.27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6%、2.1%、1.2%、2.5%。猪、牛、羊、禽出栏497.05万头、28.68万头、286.46万只和1678.72万只,同比增长1.5%、3.2%、2.2%、4.5%。畜牧业产值159.03亿元,同比增长3.1%,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1%。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1578元,新增80元。
  ——蚕桑产业发展形势良好。全年产茧50万担,同比增加9058担,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蚕业发展目标,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州蚕农茧款和桑葚收入达到9.5亿元,较上年增加5129万元,增长5.7%。全年生产优质蚕种102万张,占全省蚕种生产总量的60%以上。
  ——水产渔政工作目标顺利推进。全年养殖面积稳定在11650公顷,养殖、捕捞水产品产量超额完成2.9万吨,较计划目标增加3000吨,增长12%,实现水产品产值3.7亿元,渔业经济总值7亿元。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措施到位。
  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农牧业生产,州县农牧业部门按照上级要求认真落实农牧业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目标责任考核,将粮食、畜牧、经作生产和农民增收等目标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在每一个农牧业生产的关键环节,相继印发了一系列对全州农牧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其中部分以州政府或州政府办名义下发,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州农业局、畜牧局、水产局领导和业务科站技术人员始终坚持在各个关键时节深入乡村,加强检查指导。结合凉山农牧业生产特点,在全州积极推动和落实 “两稳三扩三提高”、“一喷三防”、玉米地膜覆盖抗旱减灾技术、粮食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畜禽标准化小区建设、农牧疫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生产技术和措施,确保先进技术措施落实到位,为粮食、畜牧、经作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农牧业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省级财政下达给我州2014年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资金700万元,目前项目实施已接近尾声,省、州正组织督查组分赴各地进行督查和验收;新建省级万亩亿元示范区10个,全州省级万亩亿元示范区总数达到47个(省下达指标为44个,其余3个正在争取省农业厅认定);西昌、会理、宁南建设省级现代农业重点县和会理县、西昌市建设省级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取得显著成效;彝区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深入落实,彝区综合扶贫开发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在贫困县开展,获省专项资金1010万元;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项目配套建设,会理、西昌、会东、冕宁、盐源、越西6县(市)获得国家奖励资金2481万元;经省农业厅审议认定会理、德昌、宁南三县83.7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德昌、宁南、会东等县新申报21个无公害农产品已全部检测合格;完成37个绿色食品年检、续展工作;完成现代马铃薯产业园区建设5.67万亩,全州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基地达到164.42万亩。
  (三)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质扩面。
  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6.5万亩,总投资7.5亿元;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投入资金1.08亿元,新增各类农机具7236台(套),预计年末农机总动力达29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完成了民族地区中央投资建设项目20个,资金1.58亿元;民族地区省级投资建设项目24个,资金1.69亿元,州级配套投资建设项目7个,资金1425万元;完成机耕面积386万亩、机收稻麦109.8万亩、机播面积44.48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4%;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机提灌建设项目资金3008.49万元,完成更新改造维修提灌机械1984台/18860千瓦;新增提水控灌设备1039台/11007.5千瓦;提水灌溉面积93.72万亩。全年提水15224.48万方;现代畜牧业试点、无公害基地建设、畜禽标准化小区建设等着力“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五化”建设标准,全力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建户用沼气池1.29万口,全州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35.8万口;截止2014年3月,全州共建成并投入运行太阳能提灌站7座,取得良好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四)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全州有11个县市成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实施方案,落实工作经费1718万元,64个乡镇、373个村、2707个组启动确权登记工作,涉及农户15.3万户,66.6万亩耕地;全州土地流转总面积37.77万亩;建设国家级示范社14家、省级示范社37家、州级示范社58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2669家、家庭农场1733家;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发展迅速,全州规模养殖户达到了64779户;现有注册登记畜牧企业达到49个(养殖企业21个,加工企业18个,饲料企业10个)。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4个,省级龙头企业4个,州级龙头企业24个,年销售畜禽产品12.58亿元,带动农户10.62万户,产品涵盖猪、牛、羊、禽、蛋、奶、蜂、兔等产业。
  (五)“大凉山”农产品品牌地位凸显。
  今年环太苦荞茶、南丝路牌桑蚕茧、会理石榴三个农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我州特色农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4个;在四川省首届农业系统系列评选活动中,我州丁广涛、张萍、付国喜、唐朝顺、严俊波等5人荣膺“四川省2013年度十大三农经济人物”,环太公司、南丝路集团、三匠公司等10家企业荣登“四川省50家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品牌”金榜,大凉山花卉、甘洛黑苦荞、凉山桑蚕茧、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大凉山苦荞麦成功入选为“四川20个最具影响力的公共区域品牌”,我州入选个人、企业及公共区域品牌总数占全省总量的1/4,数量居21市州之首,“大凉山”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六)农牧业科技支撑体系日臻完善。
  我州现有州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一个、县级农技推广中心17个,有农技推广人员944人,其中有推广研究员4人,中高级技术人员479人,农牧业科技推广力量大幅提升;州、县都建立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实验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提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9800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2.47万人次;开设培训专业13个以上,实施“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1.28万人。
  (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农牧业执法有力。
  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四个最严”方针,组织开展各类检测工作,加大监管力度,重点加强对畜禽、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农牧产品的农药(兽药、瘦肉精)残留的检测,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共完成1480个各类样品的抽样、检测及协助抽样任务,抽检合格率为98.8%,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零事故”;突出抓好春、秋两季农资购销旺季“检打联动”行动出动执法人员3520人次,重点对农资批发、集散市场和经营网点的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农机等主要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品以及畜禽屠宰监管,共检查企业5335个次,整顿市场1056个次,检测“瘦肉精”128233头份,兽药经营企业检测875家次,立案查处37个,查获违规产品703.5公斤,挽回经济损失224.04万元,保障了上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了市场有效供给和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农牧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把安全生产工作各项要求落实到“操作层面”,有效预防和控制安全生产事故,全年没有较重特大以上农牧业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八)党建工作不断深化,廉政建设取得实效。
  党建工作做到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党建制度和职责任务,制定出台了《党建工作实施方案》,坚持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强化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坚持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和民主集中制,保证决策的民主、科学、公开。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主动接受党员职工群众监督。在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着力机构健全、狠抓组织落实、细化动员部署、深化学习讨论、夯实对照检查,取得工作实效。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切实推进思想作风、能力素质、基层组织“三项建设”和深入推进职能、方式、作风“三转”工作,加强纪检监察;深入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和州委州政府《十项规定》,厉行节约和廉洁自律的各项措施得到全面落实。
  三、我州农牧业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还不足。今年我州多次发生冰冻、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损失,暴露了我州农牧业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的能力不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点状散发态势依然存在,自然灾害频发和活畜禽跨区域运输使防控形势更加严峻。
  2.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影响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钾肥、农药、兽药、农膜、良种等较上年均有所增加,生产成本的上涨,不断挤压农牧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利润,将影响我州农牧业生产的稳定。
  3.对农牧业的有效投入不足,农牧业发展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一方面由于农牧业效益比较低,农牧产品价格不稳定,农民种粮、养畜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增加对农牧业的投入;另一方面,尽管近几年财政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总体水平还是不高。
  4.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有实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少,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还不健全,种植、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不高,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仍然占据主体位置。
  5.劳动力紧缺,农村劳动力成本攀升。目前,农村“老妇少农业”问题比较突出,请劳动力的工价持续攀升,农村劳动力工价今年已涨至100元/天以上,既影响了农牧业正常生产,又增加了生产成本。
  6.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还不完善,生产环节、投入品环节、市场流通环节以及超市、学校、各类餐饮场所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压力越来越大。
  四、2015年工作目标打算
  2015年初州委、州政府开展的机构改革工作,将原州农业局、州畜牧局和州水产渔政局撤销,组建了凉山州农牧局,新的单位、新的班子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推进农村改革和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两大主题,进一步完善思路、夯实基础、强化措施,全面建成全国性的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畜牧养殖业基地、苦荞生产基地、高原水果基地、茧丝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输出基地和四川优质农产品基地,加快全州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强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凉山农民致富奔小康。
  (一)主要工作目标。
  1.稳步推进粮食、畜牧、经作产业发展。
  ——粮食生产:2015年粮食生产目标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计划增加2万吨,总产量达到210万吨。其中:马铃薯鲜薯总产达到360万吨(5折1后产量为72万吨)。
  ——经作生产:经济作物总产量在2014年基础上增加7万吨,达到390万吨。
  ——畜牧生产:全州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6万吨、2.83万吨、4.7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1.5%、4%、2.5%。出栏猪、牛、羊、禽分别达到505万头、29.55万头、290万只、1750万只,较上年分别增长1.5%、3%、1.6%、4%。
  ——蚕业生产:计划产茧51万担,增加1万担,蚕农收入10亿元。
  ——水产:完成水产品产量2.7万吨,力争实现3万吨以上。
  (二)2015年的重点工作。
  1.进一步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力求在加快推进农牧业转型升级上实现突破。按照“千斤粮万元钱”、“吨粮五千元”的粮经复合型发展要求,在原有农牧业产业布局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布局研究和发展分析,围绕产业布局加强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认真分析各地农牧业项目布局的不足,根据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深入开展高山、二半山、河谷平坝“三带经济”功能配套项目研究,着力农牧业招商,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推进农牧业转型升级。
  2.进一步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力求在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实现突破。从凉山实际出发,继续推进农牧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同时,围绕优势主导产业,调整优化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围绕菜篮子工程,调整优化畜牧、水产养殖结构。以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集中资金、整合项目、成片推进,不断扩大农牧产品基地规模。加强农牧业良种、种植(养殖)技术和种植(养殖)模式研究,淘汰落后品种和低效生产模式,大力推广“四新”示范、“六良”配套,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力求在农村发展活力上实现突破。深入总结近年来我州农村经营机制改革的经验和不足,进一步开拓创新,完善机制。注重农牧业经营主体培育的产业链各环节相结合,加强对农民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农牧业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和农民营销队伍的扶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质的提高上下功夫,继续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稳定和扩大原有土地流转面积的基础上,努力调动社会力量加大对农牧业的资本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
  4.进一步加强农牧业生产各环节的监管,力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实现突破。把农牧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一把手”工程,按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四个“最严”要求,在加强农牧业投入品监管、农牧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四个方面下功夫,把农牧业生产发展建立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我州农牧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进一步加快构建农牧业科技支撑平台,力求在农牧业科技创新与农技推广上实现突破。加强创新与推广的联系,把创新的落脚点放在推广和应用上,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要制度化、常态化,技术人员职称评定要与农技创新、成果转化、适用技术推广挂钩,引导广大农技人员大胆创新农牧业科技,大力转化创新成果。继续深入开展“千名科技人员进千村联千户技术走基层”活动,州、县农牧部门和科研院所抽调1000名科技人员,深入基层送技术、送服务,技术人员在每一个关键季节、重要农时都要深入联系村、联系户,提供先进的技术服务,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困难,满足农民群众技术需求,促进增产增收。
  
  凉山州农牧局  
  2015年1月21日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77365体育在线 ??承办:77365体育在线办公室
网站地图 郑重申明 内容纠错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蜀ICP备05005182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513400030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