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规划计划

凉山州农牧局“十二五”、2015年工作总结暨“十三五”、2016年工作打算


来源:办公室 时间:2016年03月14日 点击率:打印】【关闭
  “十二五”期间,凉山农牧部门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和省农业厅下达的目标任务,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凝心聚力、拼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二五”期间的各项目标任务。现将“十二五”及2015年全州农牧工作总结如下。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二五”以来,全州农牧部门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和全面小康的工作目标,紧扣新时期农牧业发展的新要求,按照“布局区域化,开发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奔康为目标,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以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牧业基础和发展培育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为主要建设任务,大力推进农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牧业跨越发展。
  (一)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完成。
  ——农业总产值稳步增长。到2014年末,农牧渔总产值达到392.66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126.26亿元,增幅47.4%。
  ——粮食生产实现13连增。我州“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任务数为235万吨,但是按照省统计局2012年重新修定数据调低了我州从2006年以来的粮食总产基数,2010年粮食产量基数调整为189.8万吨,我州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目标也相应调整为210万吨。实际完成情况为:预计2015年全州粮食播种面积708.19万亩、亩产301公斤、总产213.3万吨,粮食总产较“十一五”末(调整后数据)增长20.2万吨,增幅10.6%,实现历史罕见的13连增。
  ——经济作物助农增收效果明显。到2015年,全州经济作物(不含烤烟和蚕桑)预计总面积达到228万亩、总产402万吨、产值100.97亿元,较“十一五”末分别新增36.8万亩、87.8万吨、51.27亿元,增幅分别为19.25%、27.94%、103.3%。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畜牧业成为农牧致富奔康的主要经济增长点。2014年全州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65.5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41亿元。预计全州到2015年末生猪、牛、羊、家禽出栏数分别达到504.22万头、30.26万头、296.11万只、1735.37万只,与省统计局调低统计数据后的2012年数据相比较,出栏数分别增长23.18万头、3.61万头、19.15万只、201.47万只,增幅分别为4.82%、13.55%、6.91%、13.13%;预计到2015年末全州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46.53、2.76、4.6万吨,与省统计局调低统计数据后的2012年数据相比较,肉、蛋、奶总产量分别增长4.05万吨、0.19万吨、0.51万吨,增幅分别为9.53%、7.39%、12.4%。
  ——桑蚕茧丝产业发展迅速。全州现有桑园42万亩,比“十一五”末增加6.22万亩,增幅17.38%;预计2015年全州蚕茧产量达到51万担,比“十一五”末净增10万担,增幅24.39%;蚕桑和茧丝综合产值可达38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9.03亿元,增幅100.3%,其中蚕农收入可达10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加4亿元,增幅66.66%;全州可年生产优质蚕种100万张,占全省蚕种生产总量的60%以上,比“十一五”末增加20万张,增幅25%,合格率达100%,成为全省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优质蚕种生产供应基地。
  ——水产工作稳步推进。2015年,全州预计完成水产品产量2.71万吨,较“十一五”末增加5500吨,增幅25.5%;实现水产品产值4.33亿元,较“十一五”末增加1.09亿元,增幅25.2%;渔业经济总值6.1亿元、较“十一五”末增加1.82亿元,增幅42.5%。从事水产养殖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支撑体系不断健全。
  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州农牧局共争取上级累计投入农业专项、基础建设和直补资金46.59亿元以上(其中原州畜牧局、水产局因2015年才并入农牧局,故只计算其2015年项目资金)。5年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88.66万亩,超省政府任务数6.16万亩;5年共实施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各类补贴共计25.72亿元,有效增加了农民转移性收入;5年共新增灌溉面积26.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2.8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6.2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9万亩,年节约用水量2868万立方米,改良土壤33.85万亩,新增旱作农业面积8.28万亩,达到了保护资源和环境,推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州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共计投入国家资金2453万元,技术推广面积累计3291万亩,其中配方肥推广面积1584万亩,减少不合理用肥1426万公斤,促进农业化肥结构的调整,减轻了不合理施肥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5年共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16810口,目前全州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378440口,每年可产沼气达3500万?,开发和节约的能源折算标煤8.18万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突出;5年共计兑现草原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和牧户生产资料综合补贴7.68亿元,草原生态进一步好转;省级财政投入投资1.94亿元,建设打贮草基地38.1万亩、牲畜改良点175个、牲畜标准化棚圈10370户82.96万平方米、标准化草场10个,畜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通过项目的建设与实施,我州在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调整农牧产业结构、扶强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我州现代农牧业发展和全面小康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现代农牧业建设获得较大突破。
  1.工作取得的实效和亮点多。“十二五”以来,我州农牧业工作取得多项殊荣,相继被国家有关部委、省级有关单位授予“中国苦荞之都”、“中国茧丝之都”、“中国果桑之乡”、“中国石榴之乡”等荣誉称号;全州烤烟、桑蚕茧、苹果、鲜切花、白魔芋、马铃薯产量居四川省第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全省排位预计在第4位,经济作物种植总面积在全省排位预计为第2位,全年预计粮食总产量全省排位预计为第7位,全年水果总产量在全省排位预计为第2位,全年蔬菜总产量在全省排位预计为第4位;全州共有6个农牧产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环太公司、南丝路集团、三匠公司等10家企业荣登“四川省50家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品牌”金榜,大凉山花卉、甘洛黑苦荞、凉山桑蚕茧、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大凉山苦荞麦成功入选为“四川20个最具影响力的公共区域品牌”。
  2.农牧业生产方式明显转变。通过现代农牧业产业基地和园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农牧良种工程等建设项目的实施,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良种化、区域化和产业化进程呈现显著加快发展的趋势,农牧生产发展方式显著转变,逐步建立起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截止2015年末,全州共建成55个规范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经省农业厅评审,有36个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已获得省级认定(其中蔬菜类11个,特色水果类14个,蚕桑类9个,花卉类2个),对全州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建立,全州建设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4家、省级示范社33家、州级示范社85家,全州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2482家、家庭农场2047家;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发展迅速,全州规模养殖户达到了85175户。注册登记畜牧企业达到49个,年销售畜禽产品12.58亿元,产品涵盖猪、牛、羊、禽、蛋、奶、蜂、兔等产业。
  3.农牧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西昌、会理、会东被纳入省级粮食生产重点县,西昌、会理、宁南被纳入省级现代农业重点县,西昌、会理被纳入省级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会东、昭觉被纳入省级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2014年会理、西昌、会东、冕宁、盐源、越西获得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全州各类设施种植业生产面积达6.85万亩,比“十一五”末增加近一倍,农牧业生产设施显著提升,产业化程度日渐增长,种养方式由传统的小农经营逐步走向了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区域化生产,农牧业发展正在由产量扩张向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
  4.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依据自然生态条件和资源分布,全州初步形成了三个农牧业经济带,即:高寒山区重点发展绿色马铃薯、绿色蔬菜、优质苦荞麦、特色畜牧(牦牛、绵羊)养殖、魔芋、中药材、农产品初加工及精深加工;二半山区重点发展特色水果、高档花卉、绿色蔬菜、特色畜牧(肉牛、黑山羊、林地生态鸡)养殖、魔芋、中药材、农产品初加工及精深加工;河谷地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高档花卉、早市蔬菜、特色水果、优质茧丝、特色水产养殖、林地生态鸡、农产品初加工及精深加工。西昌、雷波、会理、会东、盐源等县市的种养生产基地基本成型。
  5.农产品质量监督及检测体系进一步健全。“十二五”期间,我州每年平均完成2000个以上的农产品样品的抽样、检测及协助抽样任务,抽检合格率平均达98.5%以上,未发生重特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餐桌上的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十二五”期间,投资1220万元的州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项目、投资900万的基层农产品安全检测站建设项目和投资3333万元的乡镇兽医站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完成,使我州农产品检测能力和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二是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体系建设开始起步,截止2015年底,我州已由农业部批准建设州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1个,县级植保工程田间观测场及应急药械库建设项目9个县,初步建立起了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我州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和植物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大幅提升。三是农作物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进一步加大,“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实施绿色防控面积35万亩,统防统治295万亩次,科学指导农民施用低毒高效农药,有效降低了农作物病虫害和农药残留。四是狠抓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西昌、会理、宁南纳入四川省农产品质量规范化监管示范创建县,目前各项创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州平均每年出动执法人员2800人次,检查农资市场及企业220个以上,检查农(兽)药经营门市1500个以上,印发宣传资料38000份以上,突出在春耕、三夏和秋冬种等重点农时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以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机具、渔船救生设备等产品为重点,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确保农牧业生产用药、用种安全。
  6.农牧业生态建设渐显成效。一是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该项目从2011年开始启动实施,划定草原禁牧管护区500万亩、草畜平衡区2472万亩,5年共计实施草原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和牧户生产资料综合补贴7.68亿元,实施牧草良种补贴1.65亿元,畜牧良种补贴294万元。目前2011-2014年度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项目已完成并通过了省级核查验收,2015年度任务还在施行中,预计在2016年进行验收。二是落实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5年总投资2.5亿元,实施围栏建设746万亩、退化草原补播223.8万亩、人工饲草地建设3.6万亩,舍饲棚圈建设6235户。三是加快太阳能、风能提灌站建设试点。“十二五”期间,我州在宁南、会理、会东、盐源、冕宁等地开展了太阳能、风能提灌站建设试点,到2015年我州共建成并投入运行太阳能提灌站17座,风能提灌站7座,取得良好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四是继续加大户用沼气池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州完成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1.68万口,目前全州累计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7.84万口,有效促进农村使用再生能源,减少了对林地的砍伐、对煤炭的依赖和化肥的使用量。五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十二五”期间,全州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共计投入国家资金2453万元,技术推广面积累计3291万亩,其中配方肥推广面积1584万亩,减少不合理用肥1426万公斤,促进农业化肥结构的调整,减轻了不合理施肥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
  二、2015年农牧业工作总结
  (一)农牧业经济运行良好。
  ——粮油生产稳步发展。全年预计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08.19万亩、亩产301公斤、总产213.3万吨,分别较上年增12.45万亩、2公斤、5.1万吨,总产量增幅预计为2.45%(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232.25万亩,预计产量72.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5.53万亩、2.3万吨)。全年完成油菜种植面积30.09万亩、亩产135公斤、总产4.04万吨,分别较上年增1.56万亩、2公斤、2593吨。
  ——经济作物增产增收。2015年全州经济作物(不含烤烟和蚕桑)总面积达到228.0万亩,同比新增13.5万亩,增幅6.3%;总产402万吨,同比新增18.4万吨,增幅4.8 %(其中:水果面积112万亩,产量129万吨;蔬菜面积109万亩,产量266万吨);经济作物产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00.97亿元,同比新增16亿元,增幅18.81%,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贡献241.8元。
  ——畜牧生产指标不断递增,市场稳定。预计全州年末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396.10万头、143.33万头、566.01万只、1402.26万只,同比分别增长0.32%、3.3%、2.3%、2.36%,猪、牛、羊、禽出栏分别达到504.22万头、30.26万头、296.11万只、1735.37万只,同比分别增长0.9%、3.4%、2.66%、3.5%;预计全州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6.53万吨、2.76万吨、4.6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8%、4.3%、0.15%。
  ——蚕桑产业发展形势良好。全年养蚕56.48万张,同比增发蚕种1.5万张,预计产茧51万担,增产蚕茧1万担,连续13年位居全省第一;预计全州蚕农现金收入可突破10亿元,增收近5000万元,成为全州蚕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全年生产优质蚕种99万张,占全省蚕种生产总量的60%以上。
  ——水产渔政工作目标顺利推进。全州水产养殖面积基本稳定在17100公顷。截止10月底统计,水产品产量达到2.22万吨,水产品产值3.1亿元,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目标的82%和78%。预计全年2.71万吨水产品产量能够突破,实现水产品产值4.1亿元,渔业经济总值6亿元。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措施到位。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农牧业生产,州县农牧业部门按照上级要求认真落实农牧业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目标责任考核,将粮食、畜牧、经作生产和农民增收等目标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在每一个农牧业生产的关键环节,相继印发了一系列对全州农牧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其中部分以州政府或州政府办名义下发,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州农业局、畜牧局、水产局领导和业务科站技术人员始终坚持在各个关键时节深入乡村,加强检查指导。结合凉山农牧业生产特点,在全州积极推动和落实 “两稳三扩三提高”、“一喷三防”、玉米地膜覆盖抗旱减灾技术、粮食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畜禽标准化小区建设、农牧疫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生产技术和措施,确保先进技术措施落实到位,为粮食、畜牧、经作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
  2.现代农牧业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一是经济作物示范园区加快建设步伐,2015年中央、省、州投入我州经济作物示范园区、基地建设等专项资金达3150万元,这是我州经作发展史上争取项目最多、投入资金最大的一年。州县农牧部门抓住大投入有利契机,以项目为抓手,组织精干力量,按照项目实施指导意见要求,认真梳理、筛选项目建设业主和地点,科学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建立项目组织机构,配套项目建设资金,完善项目考核机制,加强项目督查指导,促进项目加快实施,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目标任务,助推了全州经作大发展。二是省级农牧重点县和标准化种养建设取得实效。西昌、会理、宁南建设省级现代农业重点县,会理县、西昌市建设省级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以及昭觉、会东建设省级现代畜牧业培育县取得显著成效;彝区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深入落实,彝区综合扶贫开发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在贫困县开展,已投入省级专项资金1400万元;全州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基地达到164.42万亩。
  3.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质扩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6.5万亩,总投资3.2亿元;完成机耕面积402万亩、机收稻麦113万亩、机播面积46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5%,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预计达到317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48%;完成了中央、省投资建设项目58个,资金7.63亿元;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机提灌建设项目资金3266.25万元,完成更新改造维修提灌机械1950台/18104千瓦,新增提水控灌设备1194台/11931千瓦,全年提水13731.6万方,提水灌溉面积93.5万亩;现代畜牧业试点、无公害基地建设、畜禽标准化小区建设等着力“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五化”建设标准,全力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建户用沼气池20220口;建成并投入运行太阳能提灌站7座,取得良好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4.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全州各县市均成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实施方案,全州167个乡镇,983个村启动了确权登记工作,涉及农户30万户,123万亩耕地;西昌市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通过广泛调研和征集意见,我州《进一步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于10月正式出台,上半年土地流转38.72万亩,全年土地流转总面积预计达到40万亩;全州11家合作社获得省级财政扶持项目,扶持资金550万元;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2482家、家庭农场2047家;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发展迅速,全州规模养殖户达到了85175户,新增20396户;建成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小区)生猪375个、奶牛9个、肉羊28个,并建立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9个。
  5.农牧业科技支撑体系日臻完善。全州现有州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一个、县级农技推广中心17个,有农技推广人员944人,其中有推广研究员4人,中高级技术人员479人,农牧业科技推广力量大幅提升;州、县都建立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实验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提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9360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2.8万人次;开设培训专业13个以上,实施“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1357人。
  6.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农牧业执法有力。一是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四个最严”方针,组织开展各类检测工作,加大监管力度,重点加强对畜禽、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农牧产品的农药(兽药、瘦肉精)残留的检测,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共完成2577个各类样品的抽样、检测及协助抽样任务,抽检合格率为98.46%,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零事故”;二是突出抓好春、秋两季农资购销旺季“检打联动”行动出动执法人员2832人次,重点对农资批发、集散市场和经营网点的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农机等主要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品以及畜禽屠宰监管,检查农资市场及企业231个,检查农(兽)药经营门市1764个,印发宣传资料38000份,对全州17个县市平均进行了两次以上全覆盖“瘦肉精”监督检查,保障了上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了市场有效供给和社会稳定;三是深入开展农牧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把安全生产工作各项要求落实到“操作层面”,有效预防和控制安全生产事故,全年没有较重特大以上农牧业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7.党建工作不断深化,廉政建设取得实效。党建工作做到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党建制度和职责任务,制定出台了《党建工作实施方案》,坚持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强化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坚持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和民主集中制,保证决策的民主、科学、公开。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主动接受党员职工群众监督。在扎实推进“三严三实”学习教育活动中,着力机构健全、狠抓组织落实、细化动员部署、深化学习讨论、夯实对照检查,取得工作实效。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切实推进思想作风、能力素质、基层组织“三项建设”和深入推进职能、方式、作风“三转”工作。在正风肃纪常态化工作中,深入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州“十项规定”,厉行节约和廉洁自律的各项措施得到全面落实。
  三、我州农牧业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还不足。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州农牧业面临的冰冻、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损失,暴露了我州农牧业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的能力不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点状散发态势依然存在,自然灾害频发和活畜禽跨区域运输使防控形势更加严峻。
  2.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影响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钾肥、农药、兽药、农膜、良种等较上年均有所增加,生产成本的上涨,不断挤压农牧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利润,影响道我州农牧业生产的稳定。
  3.对农牧业的有效投入不足,农牧业发展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一方面由于农牧业效益比较低,农牧产品价格不稳定,农民种粮、养畜积极性不高,导致社会资本不愿意增加对农牧业的投入;另一方面,尽管近几年财政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总体水平还是不高。
  4.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有实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少,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还不健全,种植、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不高,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仍然占据主体位置。
  5.劳动力紧缺,农村劳动力成本攀升。目前,农村“老妇少农业”问题比较突出,请劳动力的工价持续攀升,农村劳动力工价今年已涨至100元/天以上,既影响了农牧业正常生产,又增加了生产成本。
  6.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还不完善,生产环节、投入品环节、市场流通环节以及超市、学校、各类餐饮场所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压力越来越大。
  四、“十三五”及2016年工作目标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推进农村改革和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两大主题,进一步完善思路、夯实基础、强化措施,全面建成全国性的马铃薯绿色原料生产基地、畜牧养殖业基地、苦荞生产基地、高原水果基地、茧丝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输出基地和四川优质农产品基地,加快农牧业扶贫攻坚和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强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凉山农民致富奔小康。
  (一)主要工作目标。
  1.2016年主要经济指标。
  ——粮食生产:2016年粮食生产目标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计划增加1.5万吨,总产量达到214.5万吨。其中:马铃薯总产达到73万吨。
  ——经作生产:产业总规模突破240万亩,总产达到415万吨,其中蔬菜增产5万吨、水果增产5万吨,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20元。
  ——畜牧生产:全州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7.5万吨、2.76万吨、4.84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2.3%、2.2%、3%。出栏猪、牛、羊、禽分别达到517万头、31.5万头、298.8万只、1800万只,较上年分别增长2%、3.5%、2%、3.4%。畜牧总产值达到175.1亿元。
  ——蚕业生产:产茧52万担,蚕农现金收入达到10.2亿元。
  ——水产生产:全州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6000公顷,水产品产量3万吨,产值3.6亿元,名特优水产品占水产品产量40%以上,渔业经济总值7亿元,直接从事渔业生产的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
  2.“十三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
  ——粮食生产:到2020年全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46.25万吨,其中马铃薯生产能力达到84.6万吨。
  ——经作生产:“十三五”期间经济作物重点发展蔬菜、特色水果、花卉等园艺产业,积极发展茶叶、白魔芋和中药材等产业。到2020年,全州经济作物总面积发展到275万亩、总产量460万吨,产值140亿元。其中:到2020年,全州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30万亩,总产量突破290万吨,总产值达60亿元;水果产业种植规模达到130万亩,产量150万吨,产值突破60亿元;全州花卉面积达到5万亩,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其它经作产业面积10万亩,产量20万吨,产值10亿元。
  ——畜牧生产:到2020年力争实现出栏肉牛35万头、肉羊320万只、优质肉猪530万头、优质特色家禽1940万羽、产值200亿元的目标。
  ——蚕业生产:到2020年,力争实现全州生产优质蚕种100万张、优质蚕茧55万担、优质生丝3000吨、蚕桑茧丝综合产值达到50亿元、蚕农现金收入达到12亿元的目标。。
  ——水产生产:到2020年,全州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2000公顷,水产品产量5万吨,产值7.5亿元,名特优水产品占水产品产量60%以上,渔业经济总值10亿元,直接从事渔业生产的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以上元。
  (二)“十三五”期间及2016年的重点工作。
  1.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一是加快实施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今年末西昌要基本完成全市的确权登记工作,冕宁、德昌、会理、会东、昭觉、盐源6个省级重点县要在年底前完成率达到90%,其余各县要全域开展,年底达到20%以上的完成率,确保全州在2017年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二是进一步规范和推进土地流转,加快规模经营,不断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加快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机构,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全州土地流转规模力争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三是大力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落实扶持政策,促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加快发展。要大力推进合作社标准化和示范社建设,把合作社建设引入农牧业生产各环节、各领域,加快培育国家级、省级示范社。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争每年完成新型农民培育1万人和农村技术培训30万人次以上。四是探索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的有效途径。结合我州现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在全州开展通过土地流转增收的探索,引导农民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利用资产经营增收。推动财政支农项目形成资产移交农民合作社或其他集体组织持有,将资产平均量化到集体成员,通过农民合作社或其他集体组织经营产生收益后分配给成员增收。
  2.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农牧业转型升级和贫困地区致富奔康。按照“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重点推动农牧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提升上来,由小规模分散经营转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上来,立足我州资源禀赋,面向市场要求,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和区域结构。一是按照粮经、畜经复合型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强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的研究和布局。认真分析农牧业产业布局的优势和不足,根据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培育大产业、大品牌,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密切协作的“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农牧业转型升级。二是进一步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力求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致富奔康上实现突破。围绕优势主导产业,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调整优化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围绕菜篮子工程,调整优化畜牧、水产养殖结构,确保市场供给;围绕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建设,集中资金、整合项目、成片推进,不断扩大农牧产品基地规模;围绕农牧业良种、种养技术和种养模式研究,淘汰落后品种和低效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推进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抓好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畜禽规模化养殖和水产养殖标准化基地建设,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模式,着力发展生态、高效的新型农牧业。
  3.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一是坚持“创新”与“转化”并重。实施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强化增产、效益、绿色“三个理念”,突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药剂安全投入“三个优先”,着力集成一套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复制的技术模式,打造一批增产增效并进、生产生态协调可持续的示范区。二是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水产资源养护和水域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强化农牧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严格控药、控肥、控添加剂,净化、修复农牧业产地环境。
  4.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充分认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中央把粮食安全战略上升到基本国策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我省“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的基本要求,确保粮食连续增产。一是着力夯实面积基础。继续优化区域布局,调整种植结构,推进间套种植,确保每年粮食面积稳定在705万亩以上。二是着力推进粮食功能区、核心区建设,抓住省上实施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和新一轮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的机遇,积极争取,依托项目,持续加大基础条件、物质装备、科技支撑的投入,稳定提高粮食产量。三是着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表彰奖励和对规模化经营主体的财政支持,力争全州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面积、种粮大户补贴规模和面积逐年上升。四是着力深化高产高效创建。继续推进整乡整县整建制高产高效创建,集中搞好高产模式攻关,力争高产高效示范片带动全州粮食单产不断提高。
  5.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推动建设畜牧经济强州。坚持把现代畜牧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转型升级。一是着力推进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实施优质生猪生产能力工程和“牛羊富民”工程,突出“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深入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打造一批优质畜禽良种场,提高生产能力。二是抓好现代畜牧业重点县、重点培育县的建设和深化。继续在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服务社会化和生态建设上下功夫,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三是加快构建新型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集中培育和引进畜牧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发展种畜禽场、饲料生产、精深加工、现代物流营销,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适度规模养殖农户”发展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同养殖农户形成紧密利益联结,带动农民发展现代畜牧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四是深入开展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创建活动。以“一村一品”为基础,坚持“示范创建”与“辐射带动”并重,深入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化、设施化现代养殖基地建设,支持畜禽养殖场(小区)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五是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以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为重点,切实抓好草原生态建设、人工牧草种植、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草原鼠虫害防治、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等工作。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加强牲畜棚圈、标准化草场建设,带动牧区草原畜牧业发展转型升级,促进草地畜牧业加快发展。
  6.加快健全现代水产业产业体系,增强水产业保供增收能力。一是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利用宜渔资源,大力发展池塘健康养殖、水库生态养殖、稻田综合种养殖。二是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大力推广优质鱼种、先进渔机渔具,抓好池塘标准化改造,发展节水节地设施渔业,培育以标准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一村一品”为特色的健康养殖示范区和无公害生产基地。三是拓展渔业功能。大力发展水产休闲、观赏、垂钓、餐饮等延生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7.强化农机作业薄弱环节,推进农机化持续发展。继续大力提升农机化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管理水平。一是严格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推进“两取消、一试点”改革,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加快购机补贴政策实施结算进度。二是培育新型农机化主体。大力培育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支持其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完善和落实作业补贴政策。三是深入开展农机化推进工程项目建设。抓好西昌、会理等7县市农机化推进工程项目建设,落实建设资金和项目,带动全州农机化发展。
  8.科学防灾减灾,确保农牧业安全生产。一是着力强化农牧业防灾减灾。完善灾害预警监测体系,科学应对干旱、洪涝、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加强农作物病虫和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监测、阻截、防控,落实动物免疫、监测、检疫、消毒、应急处置等关键环节工作,确保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有效抗体合格率达到国家标准。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监管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和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加强日常执法与集中整治,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农田、养殖场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全面提高我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加强农牧业安全生产。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抓好农机、草原防火、生猪屠宰、渔业船舶、农村能源等农牧业生产安全监管的各项工作。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77365体育在线 ??承办:77365体育在线办公室
网站地图 郑重申明 内容纠错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蜀ICP备05005182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513400030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