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品种描述的内容和方式。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境内选育(引种)水稻品种公告以及水稻商品种子的品种说明。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543-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3 总则 3.1 品种描述的所有内容应真实,不以虚假、欺骗性、或者使种子使用者误解的文字方式介绍品种。 3.2 品种描述的所有内容应通俗易懂、准确、有公认的科学依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所开展的试验结果或其他试验为依据。 3.3 品种描述应使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规范汉字。 4 应描述的品种信息 4.1 品种名称 品种名称采用品种审定机构或品种权授权机构批准的名称。 4.2 品种选育(引种)者和选育(引种)时间 标明品种选育(引种)单位或个人名称,选育(引种)时间以完整的年号表示。 4.3 品种类型 4.3.1 植物学类型 根据水稻的植物学分类为籼稻和粳稻类型。 4.3.2 遗传类型 根据水稻的遗传学分类为常规稻和杂交稻。 4.3.3 品质类型 根据水稻的品质分类为糯稻、秥稻类型。 4.3.4 熟期类型 根据水稻的熟期分类为早、中、迟熟三种类型。 4.3.5 不育系类型 根据不育性的遗传控制分类为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核不育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分为野败型、D型、冈型、印尼水田谷型、矮败型、红莲型、BT型、滇型等类型;核不育系分为光敏型、温敏型和光温敏型。 4.4 品种来源 应阐明品种选育的遗传背景、选育方法及系谱。 4.5 品种审定编号 标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所公布的品种审定编号。 5 主要特征特性 5.1 应描述的性状(在附录A中用*标注) 5.1.1 全生育期 以天表示,按区域试验结果描述。 5.1.2 抽穗期 以天表示,按区域试验结果描述。 5.1.3 叶鞘色(基部) 分为绿色、紫色线条、紫色、深紫色。 5.1.4 剑叶姿态 分为直立、直立到半直立、半直立、半直立到平展、平展、平展到下弯、下弯。 5.1.5 株高 以厘米表示,按区域试验结果描述,精确到小数1位。 5.1.6 柱头颜色 分为白色、紫色。 5.1.7 穗长 以厘米表示,按区域试验结果描述,精确到小数1位。 5.1.8 穗的姿态 分为直立、半直立、轻度下垂、强烈下弯。 5.1.9 穗类型 分为密集、中间型、散开。 5.1.10 每穗着粒数 以粒表示,按区域试验结果描述。 5.1.11 谷粒芒性 分为无、有;少、多;短、长。 5.1.12 颖尖色(后期) 分为秆黄色、红色、褐色、紫色。 5.1.13 颖壳色 分为秆黄色、黄色、色斑、红褐色、褐色、紫黑色。 5.1.14 结实率 分为不结实、低、中、高、极高。 5.1.15 千粒重 以克表示,按区域试验结果描述。 5.1.16 谷粒形状 分为圆粒型、中粒型、长粒型。 5.1.17 不育系花粉不育度 分为不完全败育、败育。 5.1.18 不育系不育花粉类型 分为无花粉型、典败型、园败型、染败型。 5.1.19 不育系柱头总外露率 分为极低、低、中、高、极高。 5.2 宜描述的性状(如果为标志性性状,则必须描述) 5.2.1 芽鞘色 分为白色、绿色、紫红、深紫。 5.2.2 剑叶叶耳颜色 分为绿色、紫色。 5.2.3 叶片颜色 分为浅绿色、绿色、深绿色、叶尖紫色、叶缘紫色、紫色。 5.2.4 茎节颜色 分为绿色、紫色。 5.2.5 茎秆粗细 分为细、中、粗。 5.2.6 剑叶叶片长度 分为极短、短、中、长、极长。 5.2.7 剑叶叶片宽度 分为窄、中、宽。 5.2.8 穗伸出度 分为紧包、部分抽出、正好抽出、抽出较好、抽出良好。 5.2.9 外颖茸毛密度 分为无或极疏、疏、中、密、极密。 5.2.10 芒色(后期) 分为秆黄色、黄色、红色、紫色、褐色、黑色。 5.2.11 落粒性 分为极低、低、中、较高、高。 5.2.12 粒长 以毫米表示,按区域试验结果描述,精确到整数。 5.2.13 粒宽 以毫米表示,按区域试验结果描述,精确到整数。 5.2.14 糙米颜色 分为白色、浅棕色、棕色斑驳、深棕色、浅红色、红色、紫色斑驳、紫色、紫黑色。 5.2.15 糙米香味 分为无或极弱、弱、强。 5.2.16 花药颜色 分为白色或乳白色、淡黄色、黄色。 5.2.17 不育株率 分为低、较低、中、高、极高。 5.2.18 不育系的可恢复性 分为差、较差、较好、好、极好。 5.2.19 恢复系的恢复力 分为弱、较弱、较强、强、极强。 5.2.20 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 分为低、较低、较高、高、极高。 5.2.21 亲和谱 分为极窄、较窄、中等、宽广。 5.2.22 不育性 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5.2.23 可繁性 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6 产量表现 以参加XX年度XX区域(省、区、市)XX组别(类型)的试验产量(千克/亩),比对照增产情况表示。引用产量数据时应与区域试验或者生产试验结果一致。 7 抗性 7.1 抗倒伏性 按区域试验和抗性鉴定结果描述。 7.2 抗病性 按区域试验和抗病鉴定结果描述。 8 品质 按区域试验结果描述。 9 主要栽培措施 9.1 播期 播期以某月上、中、下旬表示。 9.2 栽插密度 栽插密度以穴/亩表示。 9.3 施肥方式 明示基肥和追肥的种类、比例和数量,以及追肥的时期和方法。 9.4 病虫防治措施 明示防治对象、时期与方法。 10 适宜种植范围 以审定通过的区域为准。 注:若有其他特性而未列在本规程中的,也可以指出。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性状的测试方法 A.1 *全生育期 观测时期:播种至成熟。 观测方法:目测,计算群体播种到50%的植株成熟的天数。 观 测 量:整个群体。 A.2 *抽穗期 观测时期:抽穗期。 观测方法:目测,计算群体播种到50%的植株抽穗的天数。 观 测 量:整个群体。 A.3 芽鞘色 观测时期:芽期,芽鞘出现颜色。 观测部位:芽鞘。 观测方法:目测,对照标准比色板,并按表A.1进行分级。 观 测 量:观测100颗芽鞘,如果颜色不一致,取200粒种子重做试验,计算变异度。 表A.1 芽鞘色的分级标准 描述 白色 绿色 紫红色 深紫色 标准品种 春江20 A.4 *叶鞘色(基部) 观测时期:分蘖盛期,有6个分蘖左右。 观测部位:叶鞘外部。 观测方法:目测,对照标准比色板,并按表A.2进行分级。 观 测 量:整个群体,如果颜色不一致,计算变异度。 表A.2 叶鞘色(基部)的分级标准 描述 绿色 紫色浅条 紫色 深紫色 标准品种 春江20、白米谷 元子占稻 中早14 闷加黑丝 A.5 叶片颜色 观测时期:孕穗期,穗苞膨大。 观测部位:叶片。 观测方法:目测,对照标准比色板,并按表A.3进行分级。 观 测 量:整个群体,如果颜色不一致,计算变异度。 表A.3 叶片颜色的分级标准 描述 浅绿色 绿色 深绿色 边缘紫色 紫色斑点 紫色 标准品种 轮回 01 春江20 花溪简稻 中早14、紫香糯 闷加黑丝 坦紫 A.6 剑叶叶耳颜色 观测时期:孕穗期,穗苞膨大期。 观测部位:剑叶叶耳。 观测方法:目测,对照标准品种,并按表A.4进行分级。 观 测 量:20株。 表A.4 剑叶叶耳颜色的分级标准 描述 绿色 紫色 标准品种 合江18、Dasanbyeo Asamurasaki A.7 茎节颜色 观测时期:灌浆期。 观测部位:主茎茎秆中部裸露部。 观测方法:目测,对照标准比色板和标准品种,并按表A.5进行分级。 观 测 量:20株。 表A.5 茎节颜色的分级标准 描述 绿色 紫色 标准品种 合江18、Dasanbyeo 紫香糯 A.8 茎秆粗细 观测时期:灌浆期,颖果水样成熟。 观测部位:主茎茎秆中部 观测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植株茎秆倒3节中部的外径,计算大直径和小直径的平均值,精确到0.1mm,并按表A.6进行分级。 观 测 量:40株。 表A.6 茎秆粗细的分级标准 粗细茎秆mm <3.0 3.0~6.0 >6.0 描述 细 中 粗 标准品种 丛矮2号 中早14、春江20 矮糯 A.9 *剑叶姿态 观测时期:灌浆晚期。 观测部位:主茎剑叶。 观测方法:目测,并按图A.1,表A.7进行分级。 观 测 量:20片剑叶。 表A.7 剑叶姿态的分级标准 描述 直立 直立到半直立 半直立 半直立到平展 平展 平展到下弯 下弯 标准品种 Yumetoiro、IR30 矮糯 Koshihikari、Sariqueen Daelip1、丽江新团黑谷 直立 半直立 平展 下弯 图A.1 剑叶姿态 A.10 剑叶叶片长度 观测时期:灌浆期,颖果水样成熟。 观测部位:主茎剑叶。 观测方法:测量从剑叶叶枕处到叶尖的长度,精确至0.1厘米。 观 测 量:每群体随机测量20片剑叶,计算平均值,并按表A.8进行分级。测量值在平均值±5厘米范围外的叶片,为明显差异,计算变异度。 表A.8 剑叶叶片长度的分级标准 长度(厘米) <20.0 20.0~25.0 25.1~35.0 35.1~45.0 >45.0 描述 极短 短 中 长 极长 标准品种 春江20、丛矮2号 坦紫、白米谷 白芒稻 起金、川7号 A.11 剑叶叶片宽度 观测时期:灌浆期,颖果水样成熟。 观测部位:主茎剑叶。 观测方法:测量剑叶最宽处的宽度,精确至0.1厘米。 观 测 量:每群体随机测量20片剑叶,计算平均值,并按表A.9进行分级。测量值在平均值±0.5厘米范围外的叶片,为明显差异,计算变异度。 表A.9 剑叶叶片宽度的分级标准 宽度(厘米) <1.0 1.0~2.0 >2.0 描述 窄 中 宽 标准品种 盘蝶谷 春江20、白米谷 矮糯、特矮选 A.12 *株高 观测时间:成熟期。 观测部位:植株。 观测方法:测量地面至植株穗颈节的高度,精确至0.1厘米。 观 测 量:20株。 A.13 *穗长 观测时期:蜡熟期,硬蜡熟。 观测部位:主茎稻穗。 观测方法:测量穗颈节到穗顶的长度(不包括芒),精确至0.1厘米。 观 测 量:20个穗。 A.14 穗伸出度 观测时期:灌浆期,颖果水样成熟。 观测部位:主茎稻穗。 观测方法:测量穗颈节至剑叶叶枕的距离,精确至0.1厘米,计算平均值,并按表A.10、参见图A.2进行分级。 观 测 量:20个穗。 表A.10 穗伸出度的分级标准 描述 穗伸出情况 标准品种 紧包 稻穗部分或完全被包在剑叶叶鞘内 部分抽出 穗基部略在剑叶叶枕之下 丛矮2号 正好抽出 穗基部至剑叶叶枕间的距离为0.0厘米~2.1厘米 花溪简稻 抽出较好 穗基部至剑叶叶枕间的距离为2.2厘米~8.5厘米 中早14 抽出良好 穗基部现露在剑叶叶枕之上,穗茎部至剑叶叶枕间的距离超过8.5厘米 元子占稻、白米谷 图A.2 穗伸出度 A.15 *穗的姿态 观测时期:蜡熟期,硬蜡熟。 观测部位:主茎稻穗。 观测方法:目测,观察穗的姿态,并按表A.11,参见图A.3进行分级。 观 测 量:整个群体。 表A.11 穗的姿态分级标准 描述 直立 半直立 轻度下弯 强烈下弯 标准品种 特矮选 桂花黄 浙场9号、Dasanbyeo 直立 半直立 轻度下弯 强烈下弯 图A.3 穗的姿态 A.16 *穗类型 观测时期:蜡熟期,硬蜡熟。 观测部位:主茎稻穗。 观测方法:观察稻穗的分枝模式、一次枝梗的角度和小穗的密集程度,根据图A.4进行分类,并按表A.12进行分级。 观 测 量:整个群体。 表A.12 穗类型的分级标准 穗类型分类 密集 中间型 散开 标准品种 春江20 旱轮稻、中早14 白米谷 密集 中间型 散开 图A.4 穗类型 A.17 外颖茸毛密度 观测时期:开花期~蜡熟期。 观测部位:外颖。 观测方法:用10倍放大镜,观察外颖茸毛密度,并按表A.13分级。 观 测 量:20个颖果。 表A.13 外颖茸毛密度的分级标准 描述 无或极疏 疏 中 密 极密 标准品种 旱轮稻 广陆矮4号 合江18 桂花黄 Sariqueen A.18 *颖尖色(后期) 观测时期:成熟初期,颖果坚硬,末端小穗成熟。 观测部位:颖壳尖。 观测方法:目测,对照标准比色板,并按表A.14进行分级。 观 测 量:整个群体,如果颜色不一致,计算变异度。 表A.14 颖尖色的分级标准 颜色分类 秆黄色 红色 褐色 紫色 标准品种 春江20 红壳老来青 元子占稻 中早14 A.19 芒色(后期) 观测时期:成熟初期,颖果坚硬,末端小穗成熟。 观测部位:芒。 观测方法:目测,对照标准比色板,并按表A.15进行分级。 观 测 量:整个群体,如果颜色不一致,计算变异度。 表A.15 芒色的分级标准 颜色分类 秆黄色 黄色 红色 紫色 褐色 黑色 标准品种 起金 当地水稻 红壳老来青 A.20 *谷粒芒性 观测时期:成熟初期,颖果坚硬,末端小穗成熟。 观测部位:穗。 观测方法:目测,从穗尖向下观察芒在穗上的分布,并按表A.16进行分级。 观 测 量:20个穗。 表A.16 谷粒芒性的分级标准 描述 无 有 少(<1/3谷粒有芒) 多(>2/3谷粒有芒) 短(芒长<0.5cm) 长(芒长>0.5cm) 标准品种 广陆矮4号 桂花黄 起金 白芒稻 Asamurasaki Tsukushiakamochi A.21 *每穗着粒数 观测时期:成熟期,颖果坚硬,80%以上小穗成熟。 观测部位:主茎稻穗。 观测方法:计数每穗总粒数,包括实粒数,空秕粒数和落粒数。 观 测 量:40个穗。 A.22 *结实率 观测时期:成熟期,颖果坚硬,80%以上小穗成熟。 观测部位:主茎稻穗。 观测方法:计算发育良好的小穗(包括落粒)占总小穗数的百分比, 并按表A.17进行分级。 观 测 量:20个稻穗。 表A.17 结实率的分级标准 结实率(%) 0 1~64 65~80 81~90 >90 描述 不结实 低 中 高 极高 标准品种 盘蝶谷、特矮选 旱轮稻 花溪简稻 白米谷、当地水稻 A.23 落粒性 观测时期:成熟期,颖果坚硬,80%以上小穗成熟。 观测部位:稻穗。 观测方法:稻穗风干后,置于1.5米高处,水平坠地,落到垫有铁板的地上。连续操作3次。计算落粒小穗占总小穗数(包括实粒数,空秕粒数和落粒数)的百分比,并按表A.18进行分级。 观 测 量:20个稻穗。 表A.18 落粒性的分级标准 落粒谷的百分比(%) <1 1~5 6~25 26~50 >50 描述 极低 低 中 较高 高 标准品种 南农92-639 春江20、元子占稻 乌嘴稻、白米谷 旱轮稻 中早14 A.24 *颖壳色 观测时期:成熟期,颖果坚硬,80%以上小穗成熟。 观测部位:颖壳。 观测方法:目测,对照标准比色板,并按表A.19进行分级。 观 测 量:40粒稻谷。 表A.19 颖壳色的分级标准 描述 秆黄色 黄色 色斑 红褐色 褐色 紫黑色 标准品种 春江20、白米谷 川7号 旱轮稻 红壳老来青 特黑占 闷加黑丝 A.25 粒长 观测时期:收获后。 观测部位:谷粒 观测方法:测量从谷粒最下面的护颖基部到最长的内颖或外颖的顶部 (颖尖)的长度,有芒品种,籽粒测量到与颖尖相当的地方,精确至毫米。 观 测 量:40粒谷粒。 A.26 粒宽 观测时期:收获后。 观测部位:谷粒。 观测方法:测量内外颖两侧最宽部分的距离,精确至毫米。 观 测 量:40粒谷粒。 A.27 *谷粒形状 观测时期:成熟后。 观测部位:谷粒。 观测方法:测量谷粒的长度和宽度,精确至0.1厘米,求出平均值,并计算长宽比,并按表A.20进行分级。 观 测 量: 20粒谷粒。 表A.20 谷粒形状的分级标准 描述 圆粒型 中粒型 长粒型 标准品种 旱轮稻 中早14 A.28 *千粒重 观测时期:收获后 观测部位:谷粒 观测方法:按照《GB/T 3543-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进行测定。 观 测 量:重复二次。 A.29 糙米颜色 观测时期:成熟期,颖果坚硬,90%以上小穗成熟。 观测部位:糙米。 观测方法:目测,按表A.21进行分级。 观 测 量:20粒糙米。 表A.21 糙米颜色的分级标准 描述 白色 浅棕色 棕色斑驳 深棕色 浅红色 红色 紫色斑驳 紫色 紫黑色 标准品种 丽水糯 广陆矮4号、合江18 三粒寸 Beniroman Heuknambyeo 紫香糯 A.30 糙米香味 观测时期:成熟期,颖果坚硬,90%以上小穗成熟。 观测部位:糙米。 观测方法:将2g左右的糙米置于25ml试管中,加入10ml 1.7%KOH溶液,盖紧管口,在室温(25℃)下浸泡10min后,打开管口,立即鼻嗅,对照标准品种,判断测试品种香味,按表A.22进行分级。 观 测 量:20粒糙米。 表A.22 糙米香味的分级标准 描述 无或极弱 弱 强 标准品种 广陆矮4号 紫香糯 A.31 花药颜色 观测时期:盛花期。 观测部位:花药。 观测方法:取主茎稻穗上、中、下部各5朵颖花的花药,对照标准比色板观察花药的颜色,并按表A.23进行分级。 观 测 量:100个花药。 表A.23 花药颜色的分级标准 描述 白色或乳白色 淡黄色 黄色 标准品种 珍汕97A、协青早A A.32 *不育系花粉不育度 观测时期:盛花期。 观测部位:花药。 观测方法:取主茎稻穗上、中、下部各一朵颖花的花药,混合制片,用1% I2-KI染色后,显微镜下观测,呈圆形、大而饱满、深蓝色、着色均匀的花粉粒为可育花粉。 观 测 量:随机观测2个视野,每个视野的花粉量>80粒,计算不育花粉占全部花粉的比例,并按表A.24进行分级。 表A.24 不育系花粉不育度的分级标准 败育率% <99.5 ≥99.5 描述 不完全败育 败育 标准品种 珍汕97A、协青早A A.33 *不育系花粉类型 观测时期:盛花期。 观测部位:花药。 观测方法:取主茎稻穗上、中、下各一朵颖花的花药,用1% I2-KI染色后,混合制片。 观 测 量:随机观测2个视野,每个视野的花粉量>80粒,计算各种不育花粉占全部花粉的比例,并按表A.25进行分级。 表A.25 不育系花粉类型的分级 描述 不育花粉类型分布情况 标准品种 无花粉型 无花粉或只有极少量其它败育类型花粉 典败型 典败花粉占50%以上 珍汕97A、协青早A 园败型 园败花粉占50%以上 染败型 染败花粉占50%以上 不育花粉包括无花粉型,典败、园败,染败共四种类型。无花粉型指显微镜下观测,无花粉或仅留残余花粉壁;典败指显微镜下观测花粉不染色,形状不规则状,如三管形、多边形等;园败指花粉粒外观圆形,无染色花粉粒;染败指大多数花粉形态正常,但着色较浅或着色不均匀。也有部分花粉深染色,但粒形明显异于正常花粉粒。 A.34 *柱头颜色 观测时期:盛花期(小穗开花时,一般为上午九时至下午二时)。 观测部位:主茎颖花柱头。 观测方法:目测,对照标准比色板,并按表A.26进行分级。 观 测 量:随机观测40朵小穗柱头的颜色。如果颜色不一致,计算变异度。 表A.26 柱头颜色的分级标准 描述 白色 紫色 标准品种 春江20、白米谷 协青早A、元子占稻 A.35 *不育系柱头总外露率 观测时期:开花期,开花结束。 观测部位:主茎稻穗。 观测方法:测定整个稻穗单、双柱头外露的颖花之和占全部已开花的颖花的比率,用百分比表示,并按表A.27进行分级。 观 测 量:20个稻穗。 表A.27 柱头总外露率的分级标准 柱头外露率(%) <30 30~45 46~65 65~85 >85 描述 极低 低 中 高 极高 标准品种 宁 67A 珍汕97A 培矮 64S A.36 不育系的可恢复性 观测时期:始花至灌浆。 观测部位:穗。 观测方法:第一年用申请者提交的不育系与典型的恢复系进行制种,次年种植杂种F1,测定自交结实率,并按表A.28进行分级。 观 测 量:40株,每株1穗。 表A.28 不育系可恢性的分级标准 结实率(%) <75 75~80 81~85 86~90 >90 描述 差 较差 较好 好 极好 标准品种 珍汕97A、培矮64s 不育系与3个典型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的自交结实能力,用结实率来表示。结实籽粒以颖花子房膨大并有淀粉积累为准。 A.37 恢复系的恢复力 观测时期:始花至灌浆开始。 观测部位:穗。 观测方法:第一年用申请者提交的恢复系与生产用当家不育系进行制种,次年种植杂种F1,测定自交结实率,并按表A.29进行分级。 观 测 量:60株,每株1穗。 表A.29 恢复系恢复力的分级标准 结实率(%) <75 75~80 81~85 86~90 >90 描述 弱 较弱 较强 强 极强 标准品种 明恢63 恢复系与3个典型不育系配组杂种一代(F1)的自交结实能力,用自交结实率表示。 A.38 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 观测时期:始花至灌浆。 观测部位:穗。 观测方法:颖花开花峰时拍赶花粉,25~30d后测定结实颖花占整穗颖花数的百分率,并按表A.30进行分级。 观 测 量:60个稻穗。 表A.30 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分级标准 结实率(%) <20 20~30 31~50 51~70 >71 描述 低 较低 较高 高 极高 标准品种 珍汕97A Ⅱ-32A A.39 亲和谱 观测时期:始花至灌浆。 观测部位:穗 观测方法:测试品种与测交品种Balilla、秋光、青森5号、鄂宜105、老来青、辽粳5号、Lemont、螃蟹谷、杜字129、巴西旱稻;IR36、南特号、珍汕97B、珍珠矮、包胎矮、密阳46、Jaya、马尾粘、测64、Newrex杂交,杂种F1在叶龄5.5~6.0 时进行11h短日照处理12d,测定自交受精率,受精粒以颖花子房膨大并有淀粉积累为准,并按表A.31进行分级。 观 测 量: 20株,每株1穗。 表A.31 亲和谱的分级标准 级别 测交F1颖花受精率(%) 籼型测交与粳型测交F1颖花受精率平均值的差异(百分点) 标准品种 平均值 变异系数 窄 <70 >16 >8.0 较窄 70~74 16~15 8.0~6.0 中等 75~80 14~10 5.9~4.0 02428 宽广 >80 <10 <4.0 A.40 不育性 观测时期:黄熟期 观测部位:穗。 观测方法:以人工气候箱鉴定结果为参考依据,根据表A.32光温处理组合的有关指标将不育性划分成1~3级。 观 测 量:1000株。 表A.32 不同光温处理对不育系的要求 光温处理 不育度 单株极值 14.5h/28℃ ≥99.9% ≥99.5% 14.5h/24℃ ≥99.5% ≥98.5% 14.5h/23℃ ≥97.0% ≥95.0% 一级:凡不育系同时符合不育性上表全部的要求,预计可在全国多数水稻生态区安全使用; 二级:同时符合不育性2个处理的要求,估计可在适当的生态区使用; 三级:全部不符合上述3个处理的要求。 A.41 不育株率 观测时期:成熟期。 观测部位:穗。 观测方法:测定不结实植株数占整个植株数的百分比,并按表A.33进行分级。子房膨大不明显为不实粒。 观 测 量:1000株。 表A.33 不育株率的分级标准 不育株率(%) <99.2 99.2~99.5 99.6~99.7 99.8~99.9 100 描述 低 较低 较高 高 极高 标准品种 珍汕97A、协青早A 不育系套袋后不结实植株数占整个套袋植株数之比。套袋自交结实率0.0%~0.1%为不结实植株,结实籽粒以颖花子房膨大并有淀粉积累为准。 A.42 可繁性 观测时期:黄熟期 观测部位:穗。 观测方法:以人工气候箱鉴定结果为参考依据,在12.5小时和高、中、低温处理中: 一级:至少一个处理自交结实率>20.0% 二级:至少一个处理自交结实率10%~20% 三级:至少一个处理自交结实率5%~10% 四级:自交结实率<5% 观 测 量:1000株。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水稻品种描述示例 水稻品种描述内容通常包括品种信息、主要特征特性、使用价值和栽培措施。 描述要求:1、名称 按审定名或保护名描述。 2、来源 杂交种介绍两个亲本,不育系、恢复系、常规种介绍血缘关系。 3、类型 按本标准规定的类型进行描述。 4、主要特征特性的描述 应描述的性状(全部)、宜描述的性状(显著区别于其他品种的性状必须描述)。 5、适宜种植区域和使用价值须严格按审定公告进行描述。 6、栽培措施须按本标准规定的内容进行描述。 示例:D优527 A.43 品种名称 D优527。 A.44 品种来源 D62A×蜀恢527,由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于1998年选育,2000年贵州省(黔审稻242号)、2001年四川省(川审稻135号)、2002年福建省(闽审稻2002002)、2003年国家(国审稻2003005)审定,并获国家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公告号:CNA000173G;品种权号:CNA20010111.0)。 A.45 品种类型 中籼迟熟三系杂交稻。 A.46 主要特征特性 全生育期153.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8天),抽穗期106天;植株松散适中,茎秆粗细中等,茎节绿色,叶片浅绿色,剑叶长、半直立;穗型中等,穗轻度下垂,长粒型,后期转色好,叶鞘、柱头、颖尖紫色;株高114.1厘米;亩有效穗17.6万,穗长25.4厘米,长粒型,颖壳秆黄色,子粒少短芒;每穗着粒数154.6粒,结实率78.8%,千粒重29.9克。 A.47 产量表现 2000年参加长江流域中籼迟熟组区试,平均亩产571.62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4%,达极显著水平;2001年参加长江流域中籼迟熟优质稻区试,平均亩产627.98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5.40%,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99.8千克,增产点比率76.7%。2001年长江流域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7.84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6.31%。 A.48 抗性 叶瘟2.3级,穗瘟4级,稻瘟病综合指数3级,穗瘟损失率3.9%;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 A.49 品质 整精米率52.1%,长宽比3.2,垩白率43.5%,垩白度7.0%,胶稠度5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7%。 A.50 主要栽培措施 播期一般在4月中旬,秧田亩播种量10公斤,秧龄40天左右;宽窄行插植,(5+9)×4.5寸,或5×8寸,密度1.2万穴/亩。合理施肥,重底早追,底肥占60%,蘖肥占30%,穗肥占10%;一般亩施氮量10千克左右,氮、磷、钾肥比例为1:0.5:0.5。浅水栽插,深水护秧,薄水分蘖,湿润灌溉,够苗晒田或晾田。重点防治稻蓟马、螟虫、稻苞虫及稻瘟病。 A.51 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安徽、上海、江苏的长江流域(武陵山区除外),云南、贵州海拔1100m以下以及河南信阳、陕西汉中地区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DB51-T1397-2011水稻品种描述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