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今天借这个机会,和大家来共同学习十九大精神。 第一,关于十九大精神要弄明白十九大的主题和成果。 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大会主题,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在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重大问题。6句话68个字贯穿了十九大报告全文。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未来的征程上,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且要乘势而上,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这一主题,不仅是十九大的主题,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总要求。 大会的主要成果集中的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央纪委工作报告、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正案,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闭幕式上和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还有大会通过的各项决议当中。我觉得最重要、最集中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所以我认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从三个层面、三个角度来进行学习。从政治成果来看,大会最重要的政治成果是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再一次的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在全党的核心地位,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障。从理论成果来讲,大会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了党章,确立了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党在思想上更加的坚定了。从实践成果来看,最重要的实践成果是描绘了从现在本世纪中叶,也就是到2050年我国发展的宏伟目标、宏伟蓝图,为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了基本遵循。所以我认为我们搞农业的人不仅要懂农业,更要爱农业,要爱农村、爱农民,对党的重要的理论成果、重要的思想,我们都应该认真的学习、领会。这是今天和大家共同学习的第一个问题,十九大的主题和主要精神。 第二,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十九大报告的核心,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从我们党的历史来谈一谈我对十九大核心问题的认识。从党的历史来看,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不断地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形成不同时期的党的领导核心的历史,历史的经验表明,凡是我们党有核心的时候就能够取得胜利,凡是没有核心的时候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大家看,在没有确立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之前,我们党和中国革命的事业是遭受了两次挫折的,一个是大革命时代,再一个是第五次反围剿时期,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核心以后,我们党取得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最终建立了新中国。1989年,邓小平同志在给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作政治交接的时候,曾经动情地对江泽民同志说过:“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所以说,确定核心、维护核心、围绕核心、热爱核心、追随核心、真诚地拥戴核心是我们党巨大的政治优势。尤其是当前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任务是相当繁重的,难度是超出了我们想象的,我们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所以人民群众才会衷心的爱戴、拥护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参选十九大代表是满票,后来选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时候也全部是满票,实际上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就已经确立了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十九大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了党章,这是十九大最大的成绩和亮点,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众望所归、实至名归。这里要明确一下,维护党中央权威和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实际上是统一的,党中央的权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就是要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维护党中央的权威首先就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党的政治规矩、维护核心,就是我们新时代最大的政治、最根本的政治。简言之,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时代和全国的高度,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郑重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且把这一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我觉得是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在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当中的结晶,其主要的创立者是习近平同志,是习近平同志在领导全党、全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实践当中,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深刻的洞察力、敏锐的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的、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和新的境界,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所以我觉得,用习近平同志的名字来命名这一科学理论,是名副其实,也是当之无愧的。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的历史贡献。这一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也开辟了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同时还开辟了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新境界。 二是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在十九大报告当中用了“八个明确”来概括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新时代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明确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明确新时代强军的目标、明确特色大国外交、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八个明确”高度凝练、提纲挈领地点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习当中要重点围绕这“八个明确”,这“八个明确”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大家一定要掌握。 三是要深刻领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为了深入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一共有十四条,这也是十九大报告谋篇布局的思路,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第二个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第三个是“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第四个是包括国防、军队、国家安全、“一国两制”、祖国统一、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这四部分、十四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是完全统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多的是从指导思想层面上去表述,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是从行动纲领这一层面去表述的,大家在学习当中一定要把握住,一个是指导思想层面、一个是纲领层面。 第三,关于过去五年历史性的成就和历史性的变革。 一是历史性的成就。党的十八大的这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大家都亲身见证、亲身参与了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的成就。有两个关键词大家注意,一个是“全方位的”,一个是“开创性的”。 为什么说是“全方位的”?因为这五年,是党中央运筹帷幄,统筹推进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推动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了重大的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了新的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不断深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为什么说是“开创性的”?我想给大家介绍几组数据,大家可以了解一下。5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超过7%,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年均增长7.2%;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今年可能达到35%;粮食总产量都在1.2万亿斤以上,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年均减贫1300万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在1300万人以上。2013-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4%。这些历史性成就,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下取得的,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取得的,尤其难能可贵。 为什么说是“历史性的”?这5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变化,面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运筹帷幄,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和以身许国的崇高情怀,直面问题,攻坚克难,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5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总书记在7?26讲话中,用“九个明显改变”来概括这些历史性变革:一个是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削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过去几年,是不是有我们党的领导被忽视、被弱化、被削弱的情况,党不管党,从严治党被严重弱化,甚至一度时期连我们这些担任领导职务的人都感到迷茫,但现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观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第三是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阻碍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第四是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一度时期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的;第五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社会思想舆论环境中的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第六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今年的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大家都亲身经历和参与了,这次环保督察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严厉的一次环保督察,全州农业系统上下互动、齐心努力,在环保督察过程中打了一场漂亮仗,既按照中央、省的要求,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又借环保督察的东风,在转方式、调结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后这项工作完成得非常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第七是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得到明显改变;第八是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变;第九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这里,我想列举几方面情况来佐证。在改革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38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共审议、通过重点改革文件360多个,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共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使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得到明显增强,人民群众从改革和发展中的获得感显著增强。农业改革也是全面深化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三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这些文件,都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或者是中办、国办的名义出台的,农村改革“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起来了。在管党治党方面,党中央果断作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并以顽强的意志品质、空前的力度加以推进,严厉整治“四风”问题,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5年来,共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其中,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43人,中央纪委委员9人,厅局级干部8900多人,县处级干部6.3万人,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8.9万件,处理党员干部25.6万人。管党治党工作的成就是非常明显的,刹住了一些过去被大家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也攻克了一些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形成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的态势,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的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实行“河长制”,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打响“蓝天”保卫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前所未有,有效遏制了漠视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和倾向。比如我凉山州,地下有矿产,地面有瓜果,按说矿产多的地方往往污染都比较严重,但是我们全州水果面积达到127万亩,蔬菜有125万亩,还有700多万亩的粮食作物,经过这些年的生态环保建设,现在我们只要不遇到阴天下雨,每天都是蓝天白云,空气的优良天数是全省最多的市州之一。在军队改革建设方面,党中央加强了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果断作出在全军开展正风肃纪的重大政治决策,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实现了人民军队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在大国外交方面,党中央果断地对外交布局作出了战略谋划,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推进全方位的外交,提出构建人类利益的共同体,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5年来的变革不仅带来了各条战线各个行业各个方面巨大的有形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深刻变化带来的无形变化,作用将会更加持久,影响将会更加深远。 从凉山的情况来看,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也走过极为不平凡的奋斗历程,我们也深刻体会到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的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的变革,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保持专注的发展定力,坚定不移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着眼全面同步小康,举全州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农业部门也是在主战场,大家都亲力亲为在参与这项工作、实践这项工作,这是建国以来,甚至是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同时,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持续用力推动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坚定推进从严管党治党,集中打赢一场惩贪治腐、正风肃纪的持久战、攻坚战。这5年,我们凉山的经济总量已经迈上了1400亿台阶,居全省第九位,各项事业成效是非常明显的。 关于凉山农业,这5年,农业行业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我们农业行业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全州农业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有些工作有质的飞跃,我们201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85.45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46.72%,年均增长近10个百分点;粮食预计将实现历史罕见的“十五连增”;养殖业特别是牛羊等特色草食畜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发展迅速,预计今年的总产值将达到135亿元;今年全州计划脱贫人口3万户、13.47万人,其中计划通过农牧产业实现脱贫的人数为1.8万户、7.98万人,占全州当年脱贫人口总数的59%。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产业扶贫等工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这些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 通过这些例子,印证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过去的5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确实实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的成就,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化,这是铁的事实,是得到人民认可的,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第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报告同时又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我们要把这几个时代理解透。作出这样的判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一是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的时代是从十八大奠定和开启的,是由历史性的成就和历史性的变革带来的。二是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的与时俱进,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当中鲜明的时代特色。三是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会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还要乘势而上,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取。四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报告用“三个意味着”来概括,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国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五是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目标任务,要开启全面建成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新征程。报告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报告也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总书记的这些语言,非常朴实,也非常有力。 关于“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报告提出了“四个伟大”,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进行伟大都在,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要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确保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第五,关于我们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新的判断。回顾历史,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最早是1956年在党的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首次提出,指明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后,在十一届六中全会,我们党对八大时的提法作了提炼,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党和国家全局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为工作重心的转移提供了依据。从党的八大时算起,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个提法至今已经60多年了,从十一届六中全会算起,也有36年了。党的十九大在深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出这样的修改,主要依据是:一是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自2010年开始稳居世界第2位,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1位。从农业看,我国粮棉油肉蛋菜果茶等多种农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高标准农田占比超过了52%、农业机械化率超过了65%、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6%,等一系列重要指标均超过50%。这些都说明,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我们现在担心的不是农产品生产不出来,而是担心卖不出去、担心品质不高卖不上好价钱。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56美元左右增长到2016年的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78年的343.4元、133.6元提高到2016年的33616元、12363元;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6年的4%,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受教育的程度也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42.7,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显著改善,2016年居民的平均寿命达到76.5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岁多。人民群众的需要在领域和重心上已经超出物质文化的范畴和层次,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三是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他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此造成或派生的。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全国如此,东部和西部差距很大;我们四川也如此,三州和内地的差距也很大;我们凉山业如此,安宁河谷6县市与11个贫困县的差距也很大。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既有社会生产力方面的不均衡,也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的不平衡,还有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均衡。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贫富悬殊、地区差异等等,必须采取措施加快解决好,要突出重点补短板。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要科学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第六,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分成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历史背景来看,上世纪80年代,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设想,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们先后提前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宣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从现实来看,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总要求,强调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宣示了三年打赢决战的必胜信心。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个时期将持续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历时30年左右。这个战略安排既鼓舞人心,又有鲜明特点:一是根据这个安排,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意味着比原定的目标提前了15年。经过国家相关部门对各项指标的反复测算,这个安排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二是与以往不同,这个规划对两个阶段奋斗目标只作原则性展望和要求,并没有提“翻番”类的指标,目的就是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按照新的发展理念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全面发展,不能一味的为了发展而发展,为了发展牺牲我们的环境。三是把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的奋斗目标,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对应,增加了“美丽”二字,这有利于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四是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表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高了第二个百年的目标要求。 第七,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部署。 十九大报告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有许多重大战略部署和重大创新举措。关于经济建设。作出了几个重要判断:即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经济体系方面,强调: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方针;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个变革”;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协同”的产业体系;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三个有”经济体制。比如我们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一定要转变我们粗放的发展方式,这样我们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一定是优质的、安全的、放心的农产品,是市场、消费者喜爱的农产品,是价格和价值相匹配的农产品。比如我们现在有400万亩的柑桔,现在大家都在发展晚熟品种,各地还在建设气调库,可以对柑桔产品上市时间进行调节,提高价格产值。关于政治建设。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人民当家做主的体制。生态文明方面,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农业要坚持做农业也是做良心的观念,在组织生产的过程当中,要按照安全、优质、生态的要求来组织生产,按照标准化、规模化来组织生产。报告对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提出大政方针,作出重要部署,我们都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 第八,关于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十九大报告一个重要内容是加强党的建设,党建部分占4100多字,占总报告的八分之一,分量是相当重的。 一是要认清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过去5年,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党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许多突出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在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问题上,我们永远不能有“差不多了,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总书记还讲,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见成效,见好就收”的想法,这些都是总书记的原话。 二是要把握好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来的,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总体要求由六个方面构成: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方针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主线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布局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我们厅内关于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是出台了39项,当时觉得很多了,现在联系中央的要求、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来看,我们都还有差距,我们现在都还在查漏补缺;要求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目标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个总要求,抓住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深化了对党的建设规律性认识,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一个立体“坐标系”和精准“定位仪”,是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根本遵循。 三是要把握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任务。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十九大报告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要求,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写入党章,部署了八个方面的重点。有一篇报道,十九大结束后,王岐山同志以国家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组长的身份,到北京、山西、浙江三个省市专门调研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情况,指出,明年年初,国家、省、市、县四级监察委员会要全部建立起来,监察委员会建立起来后要独立于行政和司法系统之外,包括检察院的反贪职能都要剥离到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形成对所有行使公权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越到后面要求越严格,最近中央对“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也已经出台了,非常严格。你只要是国家公职人员,就要接受这些约束、遵守这些纪律。 四是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个也写入了党章,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已经写入党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第一条个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第九,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揽,推动凉山现代农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面对新的时代,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揽,进一步完善凉山农业工作格局。下面重点谈一下十九大报告以及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的要求和部署。 十九大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十九大报告用专门章节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章修正案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总则,这是史无前例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胜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内容,更是我们今后“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引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关心关注指导“三农”,对农村情况有深切感知,对农民群众有深厚感情,对“三农”问题有深刻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重要会议上、到全国各地考察调研时,习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科学回答了事关“三农”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习近平“三农”思想。 关于“三农”工作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农”向好,全局主动;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 关于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必须主要装中国粮。 关于深化农村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农业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重要方向。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关于新农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关于农业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 关于产业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把脱贫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总书记对四川农业非常关心,2013年5月在四川视察的时候讲,四川是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做好“三农”工作的良好条件,必须要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讲道,我对四川是有很感情的,在陕西插队期间我就到四川学习办沼气,这件事情依然历历在目。总书记在四川代表团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就是讲的农业,要求要推动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强省跨进。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切实担当,切实推进四川向农业强省跨进。同样,总书记对凉山脱贫攻坚也非常关心和重视,多次问到凉山的情况,指出:脱贫攻坚“彝区藏区要作为重中之重”。 习近平“三农”思想十分丰富,其中最为系统和鲜明的是“三个必须”“三个不能”“三个坚定不移”,居于总括性总要求的地位。 三个必须”: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三个不能”:2015年7月在吉林调研时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 “三个坚定不移”:2016年4月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 十九大报告对“三农”工作的系统部署进一步创新发展了习近平“三农”思想,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一个重大提法、重大战略思想。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总书记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是短板、农业是短腿。如果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要消除绝对贫困,那么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就要缩小城乡差别。只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采取超常规振兴措施,进一步调整理顺工农城乡关系,推动要素配置、资源条件、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业农村倾斜,才能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才能实现“四化同步”,显著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是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背景。第一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个阶段为了尽快的完备国家工业体系,国家通过征收农业税、工农产品的剪刀差,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积累。第二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国家通过将农村所有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推动亿万农民进城务工的方式,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土地、资金和人力的支撑。第三个阶段从21世纪初到十八大召开前,党的十六大确立的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取消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四个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逐步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日趋成熟,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农村的繁荣富强,没有农民的安居乐业,国家的现代化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不牢固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那是侧重从一个村的角度提出的。此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更侧重乡村整体发展,并从农业现代化拓展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更丰富了,要求更高了。“产业兴旺”代替了“生产发展”,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生态宜居”代替了“村容整洁”,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管理有效”代替了“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生活富裕”代替了“生活宽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至于“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十九报告对此作了系统部署,各方面还将加强规划、指导、支持,主要是六个方面任务。第一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第二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第三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第四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第五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第六是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结合我们农业部门的实际,重点要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深化农村改革。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宣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要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这为深化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是十九大送给广大农民的政策“大礼包”。三轮加在一起,使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从第一轮承包开始保持稳定长达75年,做到了长久不变,体现了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这个政策安排在时间节点上与实现强国目标的战略安排高度契合。从时间起止看,全国大多数地区二轮承包将在2023年后陆续到期,在此起点上再延长三十年,这与“两个十五年”的阶段安排高度契合。也就是说,新一轮承包期满时,大体是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之时。届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城乡人口结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将发生很大变化,确定再延长三十年承包期,为进一步调整完善农村土地政策留下了重要时间窗口。第二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任务是一致的。要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求部署,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重点是:稳定和增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设施装备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积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的钱袋子进一步鼓起来,日子更加好起来。总的来讲,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力争到2035年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到建国一百年时迈入世界农业现代化强国行列。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要重视保护好小农户利益。我国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普通农户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面。中国的农民非常勤劳、非常可爱,不怕吃苦、就怕吃亏。推进农业现代化,不仅要让农民温饱无虞、衣食无忧,还要让他们能够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这些年,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蓬勃发展,出现了工商资本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的热潮。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要保护好小农户利益,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不能农业效益上去了,但和农民没关系了。老板下乡,不能代替和排挤老乡,农家乐不能光让老板乐,还得让农民乐。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农村就是稀缺资源,工商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不能侵害农民利益,也不能剥夺农民的发展机会。第三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工作。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工作,要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各类人才、新乡贤等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提高工作本领,增进对农民的感情,传承“三农”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优良传统。第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十九大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习总书记在报告中讲到这里时,也是全场鼓掌。这是庄严的政治承诺,体现了党中央、习总书记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关心关爱。贫困地区不脱贫,乡村振兴不能成功。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总书记以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和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亲自挂帅出征,把脱贫攻坚挂在心上、抓在手上,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多次强调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当前,脱贫攻坚正在深入有效推进,取得重大进展,但一些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我们既要树立信心,又要正视问题,以高度责任感,以绣花的功夫抓落实。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 |